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
文/周洋
总觉得一本书称得上好看二字,就一定是情感真实的。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·胡塞尼的《追风筝的人》,在我眼中就具备这一特质。
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,阿米尔是少爷,小他一岁、天生是兔唇的哈桑是他的仆人。这两个男孩同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,似乎拥有着牢不可破的情谊
哈桑的忠诚善良博得了亿万读者的同情 span>与喜爱,他那句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”也成了炙口热言。这也是感动了我的地方,但却不是最感动的。哈桑始终逃脱不了身为哈拉扎人的命运,与其说是悲剧,不如说是命中注定。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阿富汗,哈桑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,不断奉献,最后就是彻底地献身。但爱应当是相互的、平衡的,亲情也好,友情也罢,人的内心始终难以承受对方一味的付出与牺牲而自己却无动于衷,所以阿米尔的内心一直在恐慌,被撕扯成两半,一面想保留哈桑为他带来的荣誉和幸福,一面又饱受内心纠缠的折磨。于是在很多年之后,阿米尔得知真相,决定勇敢地去找寻哈桑的儿子,不管前路多么艰难,这一次,他决心不会再抛下。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一种
对于书中的风筝,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诠释,故事起于风筝,也止于风筝。中间的牵线人都是阿米尔。其实我们心中或许都有一个让我们牵挂的风筝,一团没理开的线,我们曾想割断让它放飞,又默默一次次拽回。
在这些反复的过程,我们想逃避、遗忘,可是时间永远带不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,它总会萦绕在我们的内心,或高或低,或潜或浮,直到哪天我们真正直面了它,将它寻回。